“一井三将军”火焰照亮龙门镇红色热土
2025-05-15 15:20:10          来源:龙门镇文化站 | 编辑:龙门镇党政办 | 作者:龙门镇党政办          浏览量:11086

平江县龙门镇,这个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响彻整个湖南省的小镇,在秋收起义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被誉为秋收起义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旗升起地、第一个番号诞生地。这个令当时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何健听了就闻风丧胆并派重兵围剿的地方,已经沉睡了百年之久,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回顾那段红色革命传承史—一井三将军

龙门镇素有“将军之乡”的美称,“一井三将军”的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这三位将军分别是张令彬、张平凯、裴周玉,幼时,他们便同饮一井水,就是这一口井喷涌出今后源源不断的红色革命源泉。

图为三将军共饮的井水


本期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井三将军中第一个参军的将军—张令彬,他曾是村里唯一的裁缝,1927年9月,秋收起义爆发,张令彬怀揣着革命理想投身了革命。

张令彬,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龙门镇枫树村。1925年参加农民运动,任平江县龙门区农民协会自卫队队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跟毛泽东上了井冈山。1931年任红一军团红十军军医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和中央红军长征。1937年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校校务部副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勤部部长,出席中共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7年7月14日,张令彬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为提高部队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工农革命军在宁冈县砻市的龙江书院创办了以培训下级军官为主的第一个教导队,学员大都是刚加入部队的学生、工人和农民,是班排级骨干。刚开始不过百人,后来陆续增加到150多人。教导队长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吕赤,张令彬被毛泽东亲自“点将”,担任教导队的区队长。为了胜任区队长工作,张令彬就先当学生后当先生,向队长吕赤和有军事训练经验者学习请教。通过艰苦努力,不久,教导队的训练就扎实地开展了起来。


随着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围剿”的密集推进,红军伤员越来越多,考虑到张令彬责任心强且心思缜密,组织任命他为卫生队长。由于红军当时医生和医疗物资都短缺,为挽救负伤指战员的生命,张令彬一到任就以战斗的姿态投入工作,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他不懂医,就认真地向卫生队其他人和当地中医师请教;卫生队缺少医疗器械,他就带领大家用竹子削成探针、镊子等代用;药品奇缺,就上山采掘草药自己配制,或是通过各种关系到山外购买。


1932年5月,张令彬调任第一兵站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在兵站医院,张令彬奔走于前线和后方,由于收治的伤病员很多,医生护理人员紧缺,救治和护理工作极为繁重。张令彬就发动当地群众,做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并且一起筹集粮食,解决伤病员和工作人员的吃饭问题。1933年10月,红九军团成立后,张令彬担任卫生部长,随即投入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卫生保障工作,为抢救伤员忘我地进行工作。他的勤恳踏实受人赞赏,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彼时,部队身处根据地之外,周围的环境糟糕得很,可以说是重重磨难。那是一种怎样的恶劣环境呢?狂风时常呼啸而过,卷着沙石肆意扑打在人们身上;土地荒芜贫瘠,连能果腹的野菜都难以寻觅;而且还时刻面临着敌人的威胁,危险就潜藏在每个角落。与此同时,各种资源也匮乏到了极点。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伤病员的数量在持续不断地攀升,有的是在战斗中英勇负伤,有的则是因为恶劣的环境染病。

面对着诸多的挑战,张令彬没有丝毫畏缩之意。他一马当先,亲自引领着医护人员向着困难奋勇前行,坚决要让伤病员都能够及时地得到救治,并且安全地被护送。在情况极为艰难、食物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张令彬毫不犹豫地把自己那份本就不多的干粮,主动地让给了伤病员,撕开自己的被子给他们御寒、做敷料。并且,为了能让伤员得到更好的救治,他还积极向当地的农民学习中草药知识,发动大家一起去采集中草药,利用这些采来的中草药为伤员治病。


长征胜利抵达陕北之后,张令彬陆续挑起了重要的担子。他先是担任中央教导师供给处处长这一职位,在这个岗位上,他要精心操持整个教导师的物资供应事务。那时候,资源匮乏,每一笔物资的筹集与分配都关系到教导师的正常运转和作战能力。随后,他又担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供给部部长。在红军大学中,他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众多学员的生活、学习以及军事训练所需物资,都要由他负责的供给部来提供保障。他绞尽脑汁,从各处筹集物资,确保教学和训练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再后来,他出任军委直属金库处处长。这个职位的责任十分重大,关系到整个军委直属部门的资金运转。在这个岗位上,张令彬始终肩负着艰巨的任务,那就是筹集粮款,为作战提供坚实的后勤服务保障。后勤工作就像一条无形的线,贯穿于他在各个岗位任职的始终。


抗战时期,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陕甘宁边区加紧军事和经济封锁,加上日伪顽军夹击和严重的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后勤和财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一背景下,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边区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高潮。时任军委后勤部经济建设部长的张令彬积极响应,制定了“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生产内容以农业为主,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以及畜牧业和商业”的原则,大力发展生产,想方设法冲破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利用合法手段和各种渠道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增强了边区的经济活力,增加了财政收入。

同时,他还组织对老旧工业进行技术改造,使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尤以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为加强贸易,张令彬在经济建设部下设运输合作社,专门从事把食盐从生产地运到延安、鄜县,与从国民党统治区来的商人交换棉花、布匹工作,以解决部队被服的原料问题,并获得了经济效益。


解放战争时,他服从组织的安排,积极主动奔赴条件艰苦的区域,为前线的部队筹措粮食。要知道,在战争年代,粮食就是命脉,是部队保持战斗力的关键所在。那些艰苦地区,往往交通不便、物资匮乏,要筹集到足够的粮食谈何容易。但他不畏艰难险阻,想尽各种办法,或是深入当地百姓中间做动员工作,或是精心组织运输线路,确保粮食能够安全、及时地送到前方战士们的手中。他的这些努力,对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张令彬满心都扑在革命事业上,完全顾不上自己的终身大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个人问题往往容易被忙碌的革命工作所耽搁。而他的婚姻也有着独特之处,他与妻子张玉兰之间相差了整整16岁。这在当时的延安地区,可是一段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佳话。人们在谈论起这件事的时候,总会带着一种好奇与钦佩交织的神情。毕竟,这样年龄差距较大的婚姻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很特别的,而他们却在延安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仿佛成为了那个时代众多故事中的一抹别样色彩。


1974年的时候,他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精力已经难以支撑自己继续在领导工作的第一线奋勇拼搏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与身体状况,再继续承担这样繁重的工作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他郑重地向党中央递交报告,表达自己希望能够退居二线的想法。党中央在接到他的报告之后,考虑到他的身体健康,毛主席亲自批准他“挂职休养”。


家乡的群众,多年来一直饱受烧柴不便的困扰,一到做饭取暖的时候就发愁。张令彬目睹这样的情形,心中满是忧虑与不安,就像有一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他的脑海里,总是不断地思索着,怎样才能帮群众把这个烧柴难的问题给解决掉。他充分考量平江县水利资源所具备的优势,提出发展一批小水电项目的建议。这些小水电一旦建成,一方面,能够为当地提供照明用电,让夜晚不再黑暗;另一方面,还能有效解决当地烧柴困难的问题。他提出的这些意见,受到了平江县县委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赢得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张令彬将军,就如同往昔一般,心里始终挂念着老百姓。想当年,将军就对老百姓关怀备至,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关乎老百姓生活的,他都会放在心上。岁月流转,将军这份对老百姓的牵挂从未改变,就像那深深扎根于大地的老树,稳稳地、执着地守望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的牵挂就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却又持久地滋润着每一个老百姓的心。


张令彬不仅在工作上克己奉公,一心为公,而且在生活中也处处为组织着想。有一次春节前,毛主席来视察经济建设部的工作,张令彬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菜,还拿了两罐啤酒请毛主席喝。在延安,啤酒可是个稀罕东西,毛主席眯着眼喝了几口,说:“令彬,这东西味道真不错哟!来,我敬你一杯,你劳苦功高啊!”等毛主席走后,张令彬叫来了司务长,说:“这顿饭花超的钱和啤酒钱,都从我这个月的津贴里扣。”当然,毛主席也知道这顿饭花费不少,就对陪同来视察的谭政说:“这顿饭估计要超标了,从我的津贴里给令彬支点,否则,他肯定又自己掏腰包了。


大公无私、公私分明,是共产党员的鲜明特点,也是共产党员的珍贵品质,更是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华民族从伟大走向伟大的精神密码。坚贞的忠诚和纯粹的党性,以一颗滚烫的公心诠释着党员干部的无私情怀,找到了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密码。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章赋予的职责和使命,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用执政为公初心来护好人民幸福和国家安康。张令彬将军正是凭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满含深情,催人上进,为人民服务,在人民需要的时候豁得出、顶得上,始终成为人民的主心骨。同时也激励着后世青年党员干部讲政治、讲忠诚,要始终存正道公心,祛私欲杂念,把难题解到群众心坎上,把满意写在群众笑容里。

1987年7月14日,张令彬将军在北京溘然长逝。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军的后勤事业,可谓功勋卓著。当他离世的时候,已经85岁高龄了。遥想当年,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在那段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战争就像一头凶猛的巨兽,无情地吞噬着一切。而张令彬将军在后勤这个至关重要的岗位上,犹如一位幕后的英雄,默默耕耘。他精心组织调配物资,无论是枪支弹药,还是粮食医药,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在那物资匮乏、运输艰难的情况下,他想尽办法克服重重困难,就像一位智慧的舵手,驾驶着后勤保障的大船,稳稳地为前方的战士们提供支持。他在后勤方面所做的这些努力,为保证抗战最终取得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以上是本期发布的全部内容,如有更多关于平江县龙门镇秋收起义的相关史料,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联系方式:0730-6531005,让我们一起完善这段历史资料,重温红色经典。敬请期待下期更新!


责编:龙门镇党政办

来源:龙门镇文化站

  下载APP